华为鸿蒙系统新升级要来了 你期待什么?

2020-09-02 16:49:52

鸿蒙在去年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受到了空前的关注,也标志着,华为做操作系统这件事,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。

但很多人对鸿蒙是有误解的。

这种误解源于多层因素的影响,比如在美国制裁事件后,一些人会想当然地将鸿蒙和华为的自救方案联系到一起,把它视为替代Android的存在,却忽视了这两个系统在结构、定位上的根本性不同。

而极端不看好鸿蒙的人也有不少,出于对第三方应用生态的考量,他们更愿意将鸿蒙视为是华为的“备胎”,但这又未免太小瞧华为未来的野心。

鸿蒙真正要做的又是什么?在即将于9月10日~12日举行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,我们又可以期待哪些新东西?这里不妨做一些解读和猜测。

一、可能会带来新的产品,但手机还没到时候

2019年,余承东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表示,华为消费者业务在未来5~10年的发展核心,是构筑一个全场景、全连接的智慧生态。

这个生态该怎么打造?华为的构想是一个三层架构,即1(手机)+8(华为自研产品)+N(生态伙伴产品),鸿蒙就是连通它们的桥梁,也是华为为打造这个生态圈,量身设计的新解法。

首个试水鸿蒙系统的产品,便是华为/荣耀的电视设备“智慧屏”。

它确实将跨设备联动当作了一大卖点,比如说利用手机投屏、遥控、远程播放音乐等,功能覆盖面足够广,并将设备连接过程浓缩到“一碰即可连接”,这都极大简化了手机和电视之间的连通壁垒。

但诸多疑问也是这时候到来的。

一些人认为,智慧屏与其它采用Android系统的电视并没有太大的差异,至于投屏、遥控等功能,虽然智慧屏简化了连接的过程,但诸如投屏等功能,似乎在Android在iOS上也可以做到。

换句话说,在智慧屏上,用户对“鸿蒙”系统的感知还是很浅的,而且当时市面上也没有其它的鸿蒙设备来与它搭配,供用户发挥出足够独特的使用场景。

如何体现出鸿蒙系统的独特性?我们还能看到哪些搭载鸿蒙系统的设备出现?这都是华为需要今年开发者大会上解答的问题。

按照华为之前的说法,今明两年,我们应该会陆续看到手表、手环、车机系统等采用鸿蒙系统的设备出现,如果华为能拉拢到第三方厂商,那么可能还会有一系列非华为品牌的智能家居设备。

最近,华为还公布了一张“全场景新品发布会”的海报,时间和华为开发者大会是同一天,你可以看到笔记本电脑,手表和音箱的剪影图,说不定它们就是第二批会搭载鸿蒙系统的产品。

假如这些设备都能在今年落地,那也间接证明,华为对于鸿蒙生态圈的建设,正在渐渐加速。

另一些质疑是关系到鸿蒙本身的,事实上,去年的鸿蒙1.0系统还采用的是“Linux内核+鸿蒙微核+LiteOS物联网内核”的混合内核,并非完全的微内核设计。

那么在今年,鸿蒙会采取怎样的迭代方案?

如果只是将目标放在智能家居上,再考虑到兼容性,我们不排除会迎来类似于1.X的小版本更新,毕竟现在鸿蒙混合内核中的LiteOS,本身也是华为自己打造的物联网操作系统。

对普通用户来说,华为开发者大会还有另一个关注点,那就是新版EMUI 11系统。事实上,华为在去年在EMUI 10和今年的10.1中,就已经在功能上引入了一些和鸿蒙类似的特性,比如现在两者都拥有分布式技术的支持,也都会强调多设备的联动等。

虽然现在的EMUI是“Android 心”,但它更像是在帮鸿蒙打好“前哨战”。尤其是当EMUI使用了鸿蒙的分布式技术特性与资源后,未来华为手机就可以与更多的鸿蒙设备互通。

但这都是后话了,一个操作系统是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,除了技术领先外,更大问题是要获得足够开发者的支持。

正因如此,在鸿蒙尚未成熟,且华为才刚刚开始建设HMS生态的节点,我们并不认华为会在今年,就把鸿蒙搬到手机上。这既不会为华为带来好处,反而还会让华为的手机业务蒙受不必要的损失。

何况登陆手机平台,对标Android,本来也不是鸿蒙的目标。

它甚至从最开始,就不是一个为智能手机而准备的系统。

二、鸿蒙是目标是万物互联,而不是成为另一个Android

人机交互专家Amber Case认为,人类已经从多人服务一台计算机的时代,走向了多台计算设备为一人服务的时代,未来我们要思考的,不是为手机,PC等单一设备设计系统,而是要为成百上千的计算设备构建桥梁。

这便是我们常说的“万物互联”,它代表的是普适计算时代的到来,也意味着在手机、电脑、平板等复杂设备之外,诸如手表、门锁甚至是你的鞋子等日用品,都会联网,都拥有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。

虽说构想确实很美好,但如果想要普及,很多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。比如说,我们得让设备的成本降下来,让它们足够低廉。

我们得简化设备,让它们利于维护,但又能兼顾关键任务。我们也需要考虑系统间的互操作能力,让设备间的数据获取变得更简单,更容易被统一使用。

现在鸿蒙在解决的,也正是类似的事情。

这也是为什么,它会选择一套完全不同于Android的设计思路,去开辟一个新的赛道。因为在一个强调多设备互联的时代,代码膨胀是没有必要的,而且会成为某些小型设备的累赘,影响它们的处理效率和性能。

相反,如今开发者们更看重的是系统的弹性和扩展性,这就需要核心代码的轻量化,需要更清晰、有序的层级划分,让不同的终端设备能自行决定外层框架的组合,按需搭载自己想要的功能。

人机交互专家Amber Case认为,当人类有了众多联网的计算设备之时,分布式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设备间相互交流的问题

针对万物互联,鸿蒙还提出了对分布式技术的应用。虽然技术本身不算新鲜了,但真正能够将它应用到操作系统中的厂商并不多,更别说是落地的使用场景了,那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领域。

鸿蒙目前的设想,是希望让所有在网的设备,都变成了一个个潜在的“硬件能力提供者”,让电脑、电视、手机等不同产品的硬件能力可以互相调用,实现互为一体。

那作为用户,未来我们再看待设备,或许就不必再局限于它本身的能力了。如果借助网络,电视能利用到电脑的键盘,手机又能用上音响的扬声器,最终的体验,显然会比只使用单一设备要好得多。

所以,如何去理解鸿蒙?它真的只是我们传统认知下,那个只是在电脑、手机上跑的操作系统吗?

鸿蒙已意不在此,它真正瞄准的,是即将到来的下一代计算机发展浪潮,是那个电视、手表、音响等未来一切设备都可能会联网的时代。

正因如此,华为只有让鸿蒙登陆足够多的设备,构建起一套高效的连通功能,才能体现出鸿蒙的真正价值,并解决行业里现存的痛点。

三、科技大厂们,都有一颗做操作系统的心

对于任何一家硬件厂商而言,在成熟市场上开辟一个新的操作系统都并非易事,但如果自身体量发展到足够庞大,大公司们仍免不了会冒出做操作系统的心思,以及发展独立生态的欲望。

三星Tizen系统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

Tizen是三星与英特尔在Linux平台上合作的产物,也是三星希望削减对Google和Android系统的依赖,发展自有生态的最明显举动,而且态度非常坚决。

然而,发展到今天,你也只有在三星的智能电视、手表等几个产品上,才能看到Tizen系统的身影,但在手机平台上,经历了几款中低端手机的试水后,三星就重新拥抱回Android,再也没有做过该系统的手机。

失败的原因在哪里?最大问题无疑是生态的薄弱,以及难以拉拢到足够多的开发者。我想三星自己也很明白,贸然将一个缺乏开发者支持,功能迭代赶不上主流系统的设备搬到旗舰机上,会让自己的核心业务承担多大的风险。

由此你也应该能理解,为什么华为会先将鸿蒙应用在电视、手表和车机等设备,而不是手机的原因。

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,中小型的智能家居设备对于系统、生态的需求并没有那么高,有的人甚至都不在意它们用的是什么系统。

但手机不一样,你的应用是否匮乏,有没有完善的功能点,这些都是可以被明显感知到的。

Tizen的现状,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鸿蒙初期落地后上的参考,但若是想进一步理解鸿蒙的定位,我觉得Google的Fuchsia会是更值得研究的对象。

这两个系统的定位和目标其实十分相似,都希望用单一系统去构建生态,都希望去统一智能家居、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不同设备,在未来建立起庞大的生态圈。

不过,目前Fuchsia给大众用户的印象还十分模糊,哪怕这已经是一个诞生近三年的项目,但Google仍然没有将它应用在任何一款设备上,在用户端的感知度其实是非常低的。

这也类似于鸿蒙现在的状态,不过华为的进展明显要比Fuchsia快不少,毕竟它已经落地到智慧屏上,也规划好未来数年内的发展路径,配合华为自身庞大的设备出货量,确实能更快地推行开来。

这对鸿蒙来说也是好事,毕竟就算系统再怎么宣称先进,它的技术特性,它的功能优势,还是需要具体的设备和应用场景来体现,而来自用户端的反馈,也可以为鸿蒙提供源源不断的调整空间。

希望鸿蒙能沉得住气,耐心、踏实地走好自己前期的迭代流程,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让我们获得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实用性、具备规模化潜力的国产操作系统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爱范儿(ID:ifanr),作者:木斯

标签: 华为鸿蒙系统

关闭
最新热文